據綜合媒體近日報道,在印度班加羅爾舉行的一年一度航空防務展上,印度國產戰斗機“光輝”成為了主角,印度空軍一改過去“拒絕接收”的態度,簽訂了大筆訂單,而印度海軍也宣布將進一步推動艦載機版“光輝”裝備航母的進程。
艦載機版“光輝”已經在2020年實現了航母實驗性起降。有印度專家吹噓艦載機版“光輝”是亞洲唯一完全由本國研發的艦載機,而中國的殲-15只是仿造俄羅斯的蘇-33。但也有專家反駁稱,且不說“光輝”戰機重要部件都還未實現國產化,就作為艦載機而言,其最關鍵技術卻沒摸到邊,其中就包括折疊機翼技術。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在印度海軍航母上降落并起飛的艦載機版“光輝”,其三角主翼上沒有任何折疊機構。航空母艦上的空間可謂是寸土寸金,因此為提高裝載數量,從二戰時起航母艦載機就已經廣泛采用機翼折疊機構來減小飛機的停機占用面積。在現代航母艦載機中,美國的F/A-18E/F艦載機的翼展是13.62米,兩側機翼折疊后是9.32米,節省的空間相當可觀。而俄羅斯的蘇-33戰斗機尺寸更大,所以不僅機翼折疊,連水平尾翼也折疊。中國殲-15作為一款重型艦載戰斗機,為提高航母載機數量,機翼折疊是必然的。
值得注意的是,殲-15的折疊鉸鏈位置與堂兄弟俄羅斯蘇-33有明顯差異,可以證明是中國獨自研發的技術。蘇-33將機翼折疊機構設置于兩側機翼根部,折疊后寬度只有未折疊前的一半。而中國殲-15的機翼折疊鉸鏈的位置要更靠外一些,意味著中國設計師有自己的思考。蘇-33所有的機翼掛架都位于機翼的可折疊部分上,這意味著蘇-33翼上掛架只能攜帶部分重量較小的掛載,限制了其實際作戰能力。
從歷年的航展展示中可以發現,蘇-33的翼上掛架一般都是攜帶空空導彈之類的輕型負載,反艦導彈這樣的重型負荷都是掛載在機腹掛架上。殲-15的機翼折疊鉸鏈則較為靠外,這帶來了明顯的好處。由于折疊部分的減少,機翼折疊機構可以輕型化,因機翼折疊而帶來的重量上升可以顯著減小,從而提高了戰機的飛行性能。其次由于折疊線較為靠外,兩側翼根各有一個主掛架位于機翼的未折疊部分,其結構強度容易保證。這樣從實戰出發的技術研發,在印度那里是基本看不到的。文/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