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鈴,鈴,鈴,”熟悉的自行車鈴聲,又在周五早上出現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樓前。3月22日,門診時間,88歲的何秉賢放好伴隨他多年的第八輛二六式自行車,走向自己的辦公室。
近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的 “尋找最美醫生”大型公益活動頒獎晚會上,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何秉賢教授榮獲“2018年中國最美醫生”稱號,在全國10名“最美醫生”中,他是新疆唯一獲得該個人榮譽的醫務工作者。
第一代援疆人,一甲子悠悠歲月
“此心安處是吾鄉,不辭長做新疆人。”何秉賢曾寫下過這樣的詩句,簡述自己64年駐守新疆的心情。
“我想我當了醫生,應該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當時‘最需要的地方’,應該就是新疆了。”何秉賢在頒獎典禮上和采訪現場這樣說道。1956年,25歲的何秉賢從蘭州大學醫學院畢業,雖出生江南,但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光榮地成為我國第一代援疆人。1956年10月,原新疆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正式成立,他開始在附屬醫院行醫,三年后在醫學院任教培養當地醫務人員。
那時,內科只有1個科室,20張病床,地州基層醫院更是缺醫少藥。為了填補本地心血管病普查研究的空白,何秉賢年輕時常常騎著馬深入天山南北的農村、牧區診療,被各族群眾親切地稱為“馬背上的專家”。“基層巡回診療時,最大的障礙是語言問題,我自學了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直接和百姓交流才能更好地建立起信任感。”他說,不僅學習語言問診,他還秉持盡可能用低價有效藥物的原則,從那時起就讓基層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1958年,經原衛生部決定,何秉賢被選派到北京兩所大醫院進修。戶口和組織關系都被調至北京阜外醫院,進修結束后,阜外醫院挽留他留在北京,何秉賢婉言拒絕了,“我想做一顆種子,在新疆生根發芽,新疆需要我,各族群眾需要我,學來的知識還等著我傳回新疆。”這樣的經歷,也曾在國外交流時發生過,無論走出去多遠,他總選擇回到這片土地上,繼續守護邊疆百姓的健康。
做了新疆第一張心電圖、開展了新疆第一個心導管檢查、安裝了新疆第一個心臟起搏器……扎根新疆的決心和毅力,讓何秉賢成為新疆心血管領域當之無愧的創始人和帶頭人。1975年,經過十年不間斷的科研努力,他和同事撰寫出50多萬字的著作——《臨床心電向量圖學》,這也是國內第一本心電向量診斷教材,沿用至今。他還發表了大量引起國際關注的學術論文,多次應邀到英、法、澳等國講學,開創了心血管領域多個“首次”。從1991年起便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何秉賢,多年來他幾乎榮獲了包括“黃宛心電學獎”等專業領域內所有的重要獎項,榮譽證書裝了滿滿兩大紙箱。
作為 “國寶級”名醫,如今,88歲的他仍堅持每周二、周五雷打不動的在門診坐診,預約號看完后,總是要多加診些現場號。“地州百姓來一趟不容易,能早點讓他們看上病,用低價有效的藥解決問題,是醫生應該做的。”他說,這些年在黨和政府支持下、各兄弟省份的援疆努力下,新疆基層的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越來越好,他也想繼續為新疆的醫療事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師徒一生情,桃李遍天山
就如何秉賢自稱的“做一顆種子”,他在新疆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的不僅僅是高超的醫療技術,還有從教五十多年來的桃李遍天山。他帶過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臨床培訓的學生,初步估計約有兩三萬人。
如今已84歲的肉孜·阿吉是何秉賢帶的第一批研究生,現在與老師何秉賢同是新疆醫科大學一附院八大名醫。“三十年前出差時何老幫我洗衣,我給何老做羊肉湯,半生以來我們倆亦師亦友。”肉孜·阿吉時常會到何秉賢家串門,兩位老人一起回憶曾經一起做實驗、搞研究,以及外出進修的珍貴時光。肉孜·阿吉笑稱老師出國多次,但沒買過衣服鞋子,手表也三十多年沒換過,每次回來都拖著一箱書。
“我的眼睛還'年輕',連著看幾個小時書都不會累。”何秉賢說,他仍保持每天研究英文版醫學著作的習慣。為了掌握國際最新醫學動態,幾年前他在老伴的指導下學會了使用電腦,瀏覽英文文獻后會把有用內容打印出來,翻譯成中文給同事和學生們學習。訂閱的報刊上,他覺得有用的各類資訊也會剪下來認真分類制作成簡報,在他的書柜下堆了四五摞一米多高的簡報本。
“跟著何老查房時記錄的一摞筆記,到現在我都常常翻閱學習。”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醫師帕力達·阿不力孜說,從1997年進入科室后,她就跟隨何秉賢進行臨床學習。
1992年起,何秉賢開始把國內外心血管內科的新技術、新進展,與新疆地情結合,一年編寫一本學術講座手冊自費印刷,至今這系列手冊已連續出版了二十余冊,本本都是疆內基層醫務人員學習參考的“搶手貨”。
對于年輕的副主任醫師苗海軍來說,何秉賢言傳身教獲得患者信任的從醫理念,讓他感觸頗深。“何老不僅教我們如何做好學問,更教我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醫生。在嚴謹求精的診療技術外,用良好耐心的態度為患者著想,獲得患者信任,給予他們心理支持,也同樣重要。”苗海軍說,何秉賢教授兩三年前仍堅持每周固定時間查房,如今科里有疑難病例也會請何秉賢教授前來會診,何秉賢教授與患者親近如家人的相處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批又一批住院醫師。
?“在新疆,走到哪都有我的學生,這是我一輩子最值得驕傲的事情。”何秉賢說,對于再次獲得榮譽,被贊為醫療界的“英雄胡楊”,何秉賢認為,自己只是做著平凡的工作,榮譽不是個人的,是黨和國家對新疆醫務人員的肯定和鼓勵。對于未來,何秉賢堅定地說,只要自己身體好,病人還需要,他就會一直在醫療一線服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