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2020年來說,適應數字化生活、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操作是當下最流行。筆者在新聞中看到一個詞引發深思——“數字賦能”。
從鐵路運輸來看,“數字賦能”賦的是順應社會發展趨勢的各項便民措施。鐵路部門能夠審時度勢從更快更穩更安全的“復興號”問世到刷臉自助進站再到無紙質車票的“電子客票”時代的到來,通過完善和改進工作模式、啟用更強算法研制符合當下市場的“數字需求”,讓旅客體驗出行更美好。在這期間,鐵路部門讓旅客感受到了巨大的出行力量,既取了“勢”也抓住了“時”。在“數字中國”的發展大背景下,除了提升自己的服務理念,同時還積極對外營銷。通過公眾號、微博以及抖音等多渠道宣傳、普及和推廣,向社會展現多樣面縮小企業和消費者的需求差距。在貼近大眾的同時能夠與時俱進,既體現了鐵路滿滿的人文關懷,在筆者看來鐵路對于以后的社會數字化轉型也是動力滿滿。
另一方面“數字賦能”賦的是出行引發的年齡差距帶來的溝通障礙。對于持續增長的老齡化人口來說,學習能力慢、信息流通不方便成為了他們和“數字化”之間不可逾越的障礙。鐵路隨即出臺各項措施大大解決了年齡差導致的乘坐火車的問題。其中從售票增設愛心窗口,到進站沒有健康碼開設綠色通道等針對老年人制定的各項服務大大解決了沒有智能手機、不懂移動支付等諸多社會發展帶來的數字化問題,鐵路一系列充滿人情味的舉措縮小了老齡化帶來的“數字鴻溝”。同時,鐵路部門針對較小年齡階段,對認知不完善、學習興趣強等特點制定了相關計劃,長沙某三所小學的學生通過學校組織到長沙南站參加“智慧交通看長沙”系列采訪活動,作為“小記者”的孩子們通過參觀、提問等方式深刻的感受到了智慧鐵路建設給旅客帶來的貼心舒適。“數字賦能”讓各年齡段都能找到自己和鐵路的相處模式,通過鐵路細節化和人性化的與時俱進從而增強社會認同感,從而彰顯鐵路在數字化時代的人文關懷。
剛剛閉幕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發出了“數字賦能、共創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呼吁。鐵路部門除了在疫情防控下穩步開展運輸業務的同時,也加緊建設“數字賦能”背景下的數字化乘車時代。當然,雖然說智能化數字化取代了繁重的人力勞務輸出,但是鐵路的人文關懷體現在細微之處,鐵路有溫度的服務也不會被數字機械化鏈條而取代。(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公司 閆炳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