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講述】?
講述人: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文物保護學博士生?王棟
夢想的種子要破土、萌發,必須有適宜的外界環境。我選擇科技考古專業并且立志終生為此研究,就是深受家庭影響。我的母親在博物館從事社會教育工作,小時候,我總會跟在她身后,聽她給觀眾講述與文物相關的故事,這讓我對一個璀璨而未知的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好奇。那時,我參加了陶藝課程班,一有空閑就到各個博物館打卡學習。
八年前高考,我的第一志愿選擇了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文物保護與技術專業。大二時,我發現自己對古代陶瓷格外有興趣,于是找到學院溫睿老師作為指導教師,以唐宋時期耀州窯黑釉系列瓷器呈色機制為研究內容,參加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溫睿老師在碩士期間師從中國科學院大學王昌燧先生,2011年從牛津大學博士畢業后,被西北大學作為高水平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引進,在陶瓷研究領域頗有經驗。最初跟溫老師做研究時,我的內心非常忐忑。溫老師耐心教我操作各種精密儀器、處理原始數據,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我的許多疑問,并鼓勵我敢于質疑,有時候針對一個問題我們能討論至夜晚。我慢慢學會了如何獨立開展研究,逐漸領略到學術的魅力。
本科畢業后,我跟隨溫老師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學習中,我不斷體會著科技考古這一學科的樂趣:科技考古將技術手段應用到考古發掘、實驗室分析、展示教育等各方面,用科技探源解密,讓文物“開口說話”,努力還原古代生活風貌。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交叉的學科,它要求我們不僅具備足夠的理化知識,還得有較深的歷史、考古功底。
學習充滿樂趣,但也時刻面臨挑戰。2018年年底,我精心撰寫論文,向外文期刊《國際陶瓷》投稿。一周后審稿人給了反饋意見:單一數據不具有說明性,需要補充拉曼實驗進行輔助驗證。為了保證數據的可信度,溫老師建議我在校內校外各做一次實驗。等全部實驗結束,已經進入寒假,校園里空空蕩蕩。大年三十當天,正準備回家過年的我又接到了期刊反饋的修改意見。在溫老師的鼓勵下,我放棄了春節休假,每天精心打磨論文,遇到難題,就和溫老師通過視頻會議展開討論。終于,開學后不久,我收到了編輯部的錄用通知,這是我第一篇SCI論文。那一刻,我欣喜不已,覺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考古研究過程艱辛,必須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但與久遠的歷史與燦爛的文明打交道,總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幸福。今后,我愿和更多有志青年一起,努力打好專業基礎,不斷完善知識儲備,通過考古事業傳承中華文明、講述中國故事。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李曉、陳之殷、胡曉軍、晉浩天、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7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