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蘭駐華大使賽熙軍(右)與中國鋼琴家李云迪合影。 波蘭駐華大使館供圖
“到中國當大使是很特別的體驗。在很多國家工作,只需要了解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時事就夠了,但在中國遠遠不夠。中國不僅是一個文明古國,更對當今世界產生著持續的影響力。你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在,更要看到中國的未來。”
這是波蘭駐華大使賽熙軍來華工作近2年后的深切感受。2019年是中波建交70周年,賽熙軍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專訪時,表達了對中國發展的祝福以及推動深化波中各領域合作的愿望。
大使中文名為啥姓“賽”?
1949年10月7日,在新中國成立后一周,波蘭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在賽熙軍看來,波中之間有著比70年建交史更長的緣分。1918年,波蘭結束了被瓜分的百余年屈辱史,恢復了獨立;1919年,中國爆發了同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
“波蘭獨立運動和中國五四運動,都被視為兩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節點。”賽熙軍被兩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的相似經歷深深觸動。他對五四運動提出的旗幟性口號“賽先生”印象尤為深刻,“這就是我中文名姓‘賽’的原因”。
帶著一份對中國的親近感而來,賽熙軍在走訪中國不同城市中發現了波中“百年之緣”的更多溫情故事。哈爾濱,就是一個讓包括賽熙軍在內的很多波蘭人有溫暖記憶的中國城市。20世紀初,由于中東鐵路修筑、日俄戰爭等原因,一批又一批波蘭人來到哈爾濱,形成了幾千人規模的波蘭人社區。
“波蘭人在哈爾濱生兒育女,開設學校,興辦企業,中國第一家啤酒廠——哈爾濱啤酒廠前身就是波蘭人開辦的。”賽熙軍說,“雖然在上世紀90年代,幾乎所有波蘭僑民都離開了,但波蘭人對哈爾濱的美好回憶難以磨滅。”
賽熙軍表示,波蘭人的哈爾濱情緣給兩國地方合作帶來了寶貴的靈感。如今地方合作是波中關系的一大亮點,兩國已經締結了30多對友好城市。
“李云迪和郎朗在波蘭很有名”
中波人民因為熾烈的愛國熱情相互理解,也因為燦爛的文化彼此吸引。
早在17世紀中葉,波蘭傳教士卜彌格來到中國,廣泛研究中國社會、歷史、醫學、地理等學科,發表大量著作,是首位向西方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文化成果的歐洲人,被譽為“波蘭的馬可·波羅”。在中國,創立“日心說”、改變了人類宇宙觀的哥白尼,發現釙和鐳兩種新元素的居里夫人家喻戶曉。
音樂,更是拉近兩國人民情感的特殊紐帶。以肖邦為代表的波蘭音樂家在中國廣為人知,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中國鋼琴家進入波蘭民眾視野。“李云迪和郎朗在波蘭很有名。”賽熙軍說,每5年,世界各地的鋼琴家都會到波蘭參加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國有些鋼琴演奏家非常有天賦。2000年,當時18歲的李云迪一舉摘得第十四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金獎,打破了金獎連續空缺兩屆、長達15年的沉寂。賽熙軍說,為了感謝李云迪對肖邦音樂的傳承和宣傳,波蘭今年特別授予李云迪波蘭“榮耀藝術”文化勛章金質獎章,期待他繼續做波中音樂交流的使者。
肖邦鋼琴曲的優美旋律撥動中國人的心弦,中國的文學、電影、哲學、武術等也讓越來越多的波蘭人產生濃厚興趣。談起喜歡的中國文學,賽熙軍興致勃勃地說:“我最近剛看了莫言的《紅高粱》,莫言的很多書都被翻譯成了波蘭語。”
賽熙軍認為,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還有很多側面值得波蘭人了解,中國藝術設計就是一個有待被重新認識的領域。“在中國收到禮物后,我常常覺得包裝比禮物本身更有意思。很多包裝都是美學意義上的杰作。”賽熙軍認為,中國藝術設計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觀碰撞融合的結晶,這種獨特的結合讓中國藝術設計別具魅力。
“一帶一路”讓中歐緊密相連
作為一名從事幾十年外交工作的職業外交官,賽熙軍從歷史、文化中了解中國,也從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觀察中國的變化。
“新中國的成立是當代國際關系史的大事件,中國作為大國力量的崛起勢必對國際關系產生重大影響。”賽熙軍表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公共議題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17+1”等國際合作框架,有利于促進亞歐大陸的互聯互通,讓歐洲和中國更緊密聯系在一起。
“一帶一路”倡議和“17+1”合作機制,也為深化中波經貿合作帶來了巨大機遇。賽熙軍希望,未來有更多波蘭化妝品、藥品、醫藥器械進入中國市場。而在投資領域,目前已經有一些中國企業在波蘭投資,大多集中于機械制造、建筑、電子設備等領域,“歡迎更多中國企業到波蘭投資興業。”他說。(海外網 毛 莉 張六陸)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12月16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