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 TDK
小餐桌,大學問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軍隊的指戰員們迎來了一件非常值得開心的事情,伙食費上漲了。
一般地區一類灶從22元增加到了32元。這無疑意味著我們的指戰員們能在餐桌上見到更加豐盛的菜品了。
▲截圖來自《三劍客》
自2018年9月以來,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中國軍隊的伙食費已經連續調整上漲了三次。頻繁調整的伙食費,看似不是一件大事,但這其中卻也能解讀出許多信息。
1
伙食費的頻繁變動
是一種可喜的常態
在每年公布國防預算的時候,許多網友都往往將精力聚焦于新增的國防預算能買到多少新式武器,能升級多少老舊裝備,但就實際情況而言每年國防預算的30%都要花在維持指戰員的生活上。
▲本圖來自《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
▲生活、訓練之后,才是新裝備的采購費用
從這也不難看出解決好廣大指戰員們的衣食住行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了。就像普通人家每天都要和柴米油鹽打交道一樣,軍隊基層的后勤人員也要為戰士們的一日三餐而精打細算。
如果國防費/伙食費的變化程度無法跟上物價變動情況的話,那么基層的一些工作一定就會比較難做了。
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這段時間里,中國曾經經歷過一段國防費用標準“負增長”的年代。
▲1988年日本記者拍攝的解放軍訓練畫面,
這樣的裝備水平同當時的世界強軍相比
毫無疑問是比較落后的
▲80年代末,第38軍某師某偵察連的營房
這里說的“負增長”并不是絕對數值上的逐年減少,而是軍費上漲速度趕不上物價上漲速度,導致了在實際購買力方面軍費的“負增長”。
正因如此在這段期間里“忍耐”成了中國軍隊的一句口號。在這段“要忍耐”的時間里,中國軍隊/中國軍工系統不但下馬、停止了一系列高新武器技術的研發工作,并且流失了許多各方面的寶貴人才。
▲截圖來自《光榮之旅》
這里的劇情是:首長們發現士兵們的
營房嚴重不達標
閱歷比較深的讀者朋友如果看過《炮兵少校》、《和平年代》、《光榮之旅》等十幾或二十幾年前拍攝的軍旅作品的話,就不難發現,在這些反映軍隊生活的優秀影視作品當中,每天讓許多解放軍指戰員花費了無數精力去思考的問題,并不是如何打贏未來戰爭。
而是由于軍費不足(尤其是用于軍隊生活費用的不足),而帶來的“柴米油鹽”上的煩惱……
在電影《炮兵少校》當中有這么一幕,解放軍戰士和勞改犯一起挖管道,勞改犯對戰士說了這么一句話:“你以為你這身行頭誰稀罕哪”。
這句話雖然扎心,但是確實反映了那個年月里社會對軍隊生活的一種看法。
在主要反映軍隊后勤系統工作的電視劇《光榮之旅》當中,各種因費用不足而困擾軍隊日常生活的案例則更是比比皆是。
▲截圖來自《光榮之旅》,這里的劇情是:
買了新式火炮之后,因為沒有錢蓋倉庫
所以只能把火炮等新式裝備露天存放
在該劇第9集當中,一名中將首長在看到新式武器暴露在大雨之中的狀況后,痛心地表示:“一支世界上軍事預算最低的軍隊(非常坦率的臺詞),要下多大的決心才舍得花錢,裝備這些最新型的自行火炮,可是,你們就讓它在水里泡著……”
《光榮之旅》當中的這個劇情并不是虛構的,它是有原型的,這個故事的原型在紀錄片《劉華清》當中就可以找到。
1990年劉華清將軍在視察北京軍區某坦克師和沈陽軍區某機械化師時,就發現許多新式裝備因為沒有經費蓋庫房而長期露天停放,因此老化問題突出……
劉華清將軍在視察結束后,向軍委提的建議當中就有這樣一條:“(在日常建設中)要舍得花錢”。
從這些案例也不難發現,要想讓軍隊保持應有的戰斗力,就必須要在日常建設當中舍得下本錢,單純的新增裝備,卻不重視使用/保養他們的人,不重視裝備的日常維護,是無法將新裝備發揮出戰斗力的。
解放軍最近伙食費的頻繁正向變動,就是一種非常讓人感到欣慰的現象,這說明今日的中國非常重視軍隊的日常生活,愿意在這方面大力投入。
2
平凡而忙碌的炊事班生活
既然提到了伙食費,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基層炊事班的日常,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個曾在軍武的公司里從事過炊事工作的“炊事班老班長”的故事,以下簡稱“老班長”。
▲老班長在軍武從事炊事工作的照片
老班長2005年進入東北武警某部服役,2013年退伍,他剛入伍的時候,炊事班里有7個戰士(5個士官,2個義務兵)。后來復員了一個人之后,炊事班上就常年保持6個人的編制。
除了偶爾有兩人來幫廚以外,這6個戰士就要負責保障起駐地“支隊機關+警務中隊+通訊中隊”共200多人的一日三餐(這兩個中隊比一般的連級單位人數少很多)。
相比于電視劇《炊事班的故事》中的多姿多彩及一些“江湖傳說”中的戰力爆表,現實中老班長的炊事兵生活是十分忙碌、瑣碎且平凡的。
從義務兵時期到一期士官的第二年,老班長每天凌晨4點不到就要起床,去食堂為蒸饅頭或做其他面食而進行準備工作(干這個就不用出早操了)。
早餐的伙食比較簡單,粥、饅頭、發面餅、簡單的涼菜和炒菜,有雞蛋和牛奶的供應,服役中后期因為新添了個“磨”,所以還能做點豆漿,中午的伙食是四菜一湯,雖說沒有全葷的菜,但是每道菜里還是能見到肉的,吃飽肯定是沒有問題。
平時除了做飯、洗碗參加政治學習以外,炊事班還要腌制醬菜、酸菜等菜品,用老班長的話說就是:那時的工作還“挺累的”。老班長在長達8年的服役期里主要從事的就是這些瑣碎且平凡的工作。
3
做飯,向更加戰斗轉變
▲來源:中國軍網公開報道
相比于“連辦伙”時代,“營辦伙”時代的做飯效率大幅上漲了:
“‘野炊時間減少了50%,用水量減少了40%,炊事人員減少了20%,可較好地適應野戰環境下衛生條件差、取水難、洗菜難等環境。’該旅保障部部長董七五說起改革試點帶來的新變化如數家珍……”(引自解放軍報)
▲讓戰時保障更有力
雖然偏向戰斗的“營辦伙”時代相比偏向生活的“連辦伙”時代,多了一些食物品味上的困擾(一些戰士覺得不如以前好吃了),但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問題都會一一得到解決的。
4
花這種錢,堅決支持
古往今來的無數次戰爭實際已經向我們表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沒有好的待遇,軍人們就根本沒有辦法將心思集中在打贏戰爭上。”這和道德品質無關,而是最基本的客觀物質因素所決定的。
蘇聯解體之初,就武器裝備而論當時的俄軍并不算弱,但脫胎于蘇聯紅軍的俄羅斯軍隊在車臣等地卻連吃敗仗,打得十分難看。
造成這一切的惡果歸根到底還是國家解體之后,俄軍社會地位、薪資待遇和日常經費的直線下降,要求連維持最基本的體面都困難的軍隊去打勝仗實在是耍流氓。
▲俄羅斯電影《煉獄》中的靈魂拷問
人的熱情再大,沒有好的物質待遇,時間一久也會受不了的,等到優秀的人才都被“逆向淘汰”光了,軍隊也就自然失去了活力。
▲俄羅斯電影《煉獄》中
士兵銷毀不合格的飲品
常年在世界范圍內征戰的美國軍隊就向來非常重視現役官兵的生活保障,早在二戰時期,可樂、巧克力、香煙、午餐肉等他國軍隊眼中的“奢侈品”就成為了美國軍隊的日常消耗品,美國大兵們甚至因為配發的午餐肉太多而對其感到厭倦。
為了讓遠離營區在野戰狀態下的大兵們也能吃好,二戰時的美軍后勤部門研發了一系列野戰口糧。
▲二戰時美軍裝備的軍用便攜食品
▲美軍士兵分發野戰口糧
在世界軍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K口糧”(K Ration )便是美軍二戰時的野戰食品,k口糧十分人性化的分三餐裝在便于士兵打開的盒子當中,它不僅包含牛肉、餅干、糖、巧克力、鹽等吃的東西,甚至還包含有口香糖、香煙、衛生紙等休閑及生活用品。
▲一份K口糧晚餐,最下方的就是香煙
一小盒里裝4根,大兵吃完了飯
就可以來上一根,放松一下
到了現代,美軍保障士兵飲食的力度依舊不減,為了保障士兵在遠離基地營區執行任務時能夠盡快吃上熱飯,美軍為自己的野戰炊事單位準備了大量的方便食品,戰時美軍旅支援營前沿支援連的炊事人員,只需加熱及簡要處理一番即可快速制作出熱食供戰斗兵員食用,此舉也大大降低了炊事工作對從業者的技能要求。
▲美軍炊事人員制作菜品的過程
相對來說非常簡單快速
▲被美國陸戰隊大兵包圍的那個臺子
是在戶外情況下洗手用的
▲2018年美國空軍第443支援中隊指揮官
飯前在“遠征廚房”(Expeditionary Kitchen)前洗手
美軍在保障方面考慮的確實周到
吃飽、吃好,才能在訓練和戰斗中以最佳狀態迎接挑戰,伙食費的增加,雖然不如新航母下水、新導彈發射來得令人激動,但卻一樣重要,一樣值得高興。
多掙一點,在什么時候都不是壞事
保家衛國者理應享有令普通人艷羨的待遇。
這波國家在伙食費上花的錢,很值!以后再漲,也堅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