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零時起,上海宣布所有入境來滬人員都要實施為期14天的集中隔離健康觀察,相關準備工作連夜展開。
楊浦區防疫團隊在三小時內將一座酒店改造成楊浦區第五集中隔離點,他們也將24小時駐守隔離點,陪伴隔離人員。
楊浦區第五集中隔離點。“上海楊浦”微信公眾號 圖
3小時將酒店變身集中隔離點
沒洗過澡,沒刷過牙,沒躺在床上睡過覺,從3月27日晚上6點接到緊急通知開始,楊浦區衛生健康委的相關負責人和控江醫院院長貢東衛,為了成立楊浦區第五集中隔離點,過上了原始人般的生活。
楊浦區第五集中隔離點掛著橫幅“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 防控疫情”。“上海楊浦”微信公眾號 圖
騰空酒店房間是準備工作的第一步,酒店原有住客70人左右,前臺一一致電解釋并為他們緊急聯系其他安置酒店。
此后,酒店由區衛健委正式接管,控江醫院作為前方總指揮,帶領接受醫療培訓后的衛生、公安、安保、志愿者等50多人的團隊進駐這里。
酒店7樓被安排為工作人員生活工作區域,7樓以上則是隔離區,最多可提供四百多張床位。
準備工作遠未結束,首先是防疫物資的籌備。在衛健委的緊急調撥下,醫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帽子、隔離衣、洗手液等一批防疫物資迅速落實到位。
防疫物資。“上海楊浦”微信公眾號 圖
與此同時,工作人員提前準備好了所有房間內14天所需的生活必需品,酒精棉球、體溫表、消毒片、礦泉水等物資都按需分發完畢。
當天晚上10點,由衛生、公安、酒店組成的小分隊繼續踩點落實流程、路線圖,哪里是工作人員通道,哪里是半污染區都要走一遍仔細核實。
楊浦區集中隔離點床位信息一覽表。“上海楊浦”微信公眾號 圖
臨近午夜,新鮮出爐的各色標識按要求張貼完畢,嚴格區分隔離人員、工作人員、生活垃圾三條轉運通道的獨立閉環,急救通道則與三條通道互不交叉,一旦發生停電等應急事故的人員疏散線路等也都設計完畢。
擺在面前的還有一個更大的“未知數”。
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同于早前的接收人員情況,此次接受的集中隔離觀察人員皆為中轉上海人員,到達隔離點前,所有工作人員唯一能了解到的信息只有幾點到達,人數是多少。
既要兼顧隔離人員身心狀態,又要落實好人員信息排查。在反復校對接收流程后,隔離點決定先安排入住房間,后逐個開展信息排查,以二維碼掃描的方式,要求所有隔離觀察人員加工作手機微信,既方便開展無接觸排查,又能加強溝通,及時掌握隔離人員動態。
24小時保證呼喚有回應
“1611房間加一床被子。”3月30日,控江醫院護理部副主任陳華正在集中隔離觀察點指揮室里,緊張布置工作任務,身旁的“熱線電話”對接酒店7樓以上的所有隔離觀察人員,24小時都需要有專人接聽回應。
與此同時,控江醫院呼吸內科護士許李云正通過健康監測小程序,對所有隔離人員進行每日兩次的常規體溫監測。接連打開300多個微信對話框,許李云不得不停下來定定神,以免晃眼。
許李云負責的微信群,同時也是7樓的隔離點指揮室與7樓以上的隔離觀察區連接的“情感紐帶”。隔離人員包括兒童、孕婦、老人等特殊人群,為照顧他們的心理波動,所有工作人員都化身“知心姐姐”,通過微信與他們密切保持溝通。
在現場,控江醫院副院長胡冬根告訴記者,控江醫院首批進駐該隔離點的共有9名常駐醫護人員,隨著工作量的加大,目前又源源不斷地補充后備力量。
而在楊浦區第三集中醫學觀察點,入駐醫學觀察點的12名醫護人員,其中7名是中共黨員。由于航班晚上、凌晨和下半夜到的多,他們一直和衣而睡,時刻準備著接收人員。截至發稿前,這些進駐隔離點的工作人員已在崗位上連續堅守了168小時。
第三觀察點已經入住了110余名入境人員。醫護人員通過電話、微信、上門指導等方式進行每天兩次體溫及相關癥狀等其他健康相關信息的采集,并將信息匯總上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還就相關醫療問題進行解答,對相關情緒問題進行安撫。
盡管工作重、壓力大,這些防疫人們依舊赤誠地關懷著自己輾轉歸來的同胞,他們還準備了一封暖心提示,名為“燕燕歸來,心可安放”。
集中隔離點內的暖心提示。 上海楊浦區 供圖
“一路顛簸,舟車勞頓,歡迎回家!”在這封暖心提示里,給出了隔離期間擺脫情緒困擾,順利渡過疫情的小提示,包括:認識并接受自己的情緒;正常作息、適度運動;與家人朋友多聊聊天等,并表示如果遇到困難可以及時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