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
——學習領會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執筆:陳曙光
習近平主席日前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中華文明是亞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他強調:“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深入闡釋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的深厚底蘊,深刻闡明了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的特質與氣質,為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強大正能量。
2019年5月15日,亞洲文化嘉年華活動在北京“鳥巢”舉行。圖為風情舞團《火之激情》演出現場。新華社發
1
中華文明擁有輝煌的歷史,積淀了深沉厚重的文明財富,為世界文明寶庫增添了中國成分,作出了中國貢獻。
中華文明蘊含的哲學智慧、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歷久彌新,今天依舊可以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提供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啟示,為全球治理提供啟發,為道德建設提供資源,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智慧。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民胞物與,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民惟邦本,仁者愛人”的治國理念,“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道德境界,“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人類意識,“正心誠意,修齊治平”的心性修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存理念,“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實踐精神,“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過猶不及,執兩用中”的辯證智慧,“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的禮治精神等,這些思想理念和文化精神閃耀著恒久的思想光芒。今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優質基因并沒有失傳,而是在不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適應,與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相契合,為調適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人的身心關系提供智慧啟迪,煥發出強大的文化生命力。
毋庸諱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超越時空的文化基因并不會因為時代變遷而中斷。中華民族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傳統文化的色彩;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治理中國這樣的國家,不能忽略歷史文化傳統的深厚影響。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踐行者、弘揚者,黨的指導思想、執政理念、政治文化乃至政策方針都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積極向上向善”的優質基因,“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思想精華,“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資源已經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有機成分,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標識,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思想資源,成為造福人類、安邦濟世的珍貴財富。
2
中國有能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這是我們的文明自信。但自信不等于自大,文明自信本質上應該是一種兼收并蓄、從容吐納的自信。
一方面,中華文化是一座浩瀚的思想庫,里面有很多珍寶,但也不乏糟粕,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可以復活于當代、貢獻于世界。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于農業社會,與自然經濟天然契合。但是,今天時代不一樣了,農耕文明升級為工業文明,自然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變遷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原封不動保留傳統文化的一切方面。中華文明有的內容可以超越時空,有的內容則已塵封;有的可以古為今用,有的則應束之高閣。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因此,今天我們只能從實際出發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擇善而從,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使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市場經濟相契合,與現實文明相融通,共同服務于安邦濟世、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