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經亞洲評論》雜志網站5月20日刊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詹姆斯·克拉布特里的文章稱,關于“脫鉤”的話說了很多,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是大多數跨國公司的重要制造中心。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美國總統特朗普一貫采取咄咄逼人的立場,最近更是變本加厲,宣稱“我們可以切斷”與中國的“整個關系”。
幾天前,他的鷹派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為“不假思索的離岸外包時代”宣告結束而歡呼,聲稱在中國等新興國家開展制造活動的企業很快就會把生產活動撤回國內。
比較謹慎的聲音倒是在談論多樣化,比如在東南亞增加新工廠,以補充現有的中國工廠。即便“脫鉤”正成為后疫情時代的共識,人們也沒有考慮如何在現實中實現,更不要說是否可取了。
出于一系列原因,將供應鏈遷出中國很可能會是一個比乍看上去更為棘手的過程。
近期內,中國有個明顯優勢,那就是其經濟已在運轉。中國制造商在馬來西亞、泰國甚至印度等國的競爭對手仍處于封鎖狀態。隨著全世界競相尋找口罩和個人防護設備的新來源,中國的生意必定有增無減。
展望未來,目前完全不清楚美國或日本企業是否真想把大量生產活動轉移出中國。相比之下,像越南這樣經常被認為是替代選擇的國家規模太小,無法提供像深圳以及中國其他制造中心那樣的專業水準、生產范圍和規模。

如果替代選擇不那么可靠,而且成本更高,那么全球企業不太可能急于取消采購合同。面對政治壓力,它們未來可能會在擴大生產時轉而談論多樣化。但這種做法存在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面對可怕的全球衰退,幾乎沒有多少企業能在短期內實現擴張。
最后一個原因是,跨國企業不太可能放棄中國:大多數在中國制造的產品會出售給世界上最重要的成長型市場——中國——的買家。
隨著中國經濟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中國將看到麥肯錫咨詢公司所說的“全球接觸不斷減少”。不過,這些漸進的供應鏈調整主要是由成本變化而不是地緣政治焦慮推動的,更有可能出現在玩具等低技術行業,而不是醫療產品等“戰略性”行業。

簡而言之,所有這些都根本不是真正的“脫鉤”。許多跨國公司可能會嘗試所謂的“中國+1”策略。但從定義上看,這很可能會讓中國成為它們的主要供應方。瑞銀集團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直言不諱地表示:“大家似乎沒有急于離開中國。”換言之,關于“脫鉤”的話說了那么多,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是大多數跨國公司的重要制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