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評論員蕭銳
5月9日,北京市有關方面通報郭某思減刑案調查進展情況,聯合調查組發現相關單位和人員存在執法不規范、違反工作紀律和失職瀆職等問題。經查,在郭某思服刑期間,監獄干警劉某某、隋某某等人受郭某思親屬及有關社會人員請托,利用職務便利,違規為郭某思獲得減刑創造條件、提供幫助,涉嫌徇私舞弊減刑、受賄等犯罪。此前,刑滿釋放人員郭某思在超市排隊結賬時,將制止其摘下口罩的七旬老者毆打致死,引發輿論熱議。
郭某某資料圖。來源:北青網
果然有問題!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違反防疫要求,并對指出其違規行為的老者悍然行兇,涉事人員的所作所為,不僅公然挑釁特殊管控時期的社會規則,并且傷人致死,其手段之殘暴令人膽寒。循著這一涉疫新聞,公眾在對其服刑、減刑往事進行爬梳過程中發現的諸多疑點,而今終于得到官方聯合調查組的部分確證。
一樁因不守防疫紀律而起的沖突,居然也可以引出一連串徇私枉法的大瓜,但于公眾而言,卻顯然沒有了吃瓜的心情,因為這涉及近在咫尺的社會公共安全,甚至遠遠超出此番疫情對公眾安全的威脅。郭某思系2004年轟動一時的“北工大女生被害案”行兇者,被判無期徒刑后經歷九次減刑,出獄七個多月再傷人命。關于本案的前情或許多已不可考,無期徒刑亦在故意殺人罪的法定刑范疇之內,但其九次減刑的過程,那些被聯合調查組查證出的徇私枉法、違規操作,如果不是因疫情期間的公然行兇,是否就悄然將隱身于世?對社會而言,道一聲“萬幸”實在太沉重!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媒體援引當年郭某思故意殺人案辯護人說法,稱“郭某某是普通的家庭背景,并非高官”,可能彼時公眾也曾憂心司法被干擾,但正義的實現絕不會止步于司法判決做出,還包括判決執行的整個流程。
對照聯合調查組對本案的通報,多名監獄管理人員接受其家人和其他社會人員請托,為其減刑“創造條件,提供幫助”,很難不讓人繼續心生疑問:究竟是什么樣的“普通家庭背景”,可以助其打通監獄方面的關系?通報中的“其他社會人員”是否同樣身負公職(或者是利用某種權力的影響力),是否利用職務便利?更有必要倒推,涉案人員此前因故意殺人而被判無期徒刑的司法流程,其“普通家庭背景”是否同樣發揮了作用?
在眾人之間找到聯系固然并非難事,但究竟該歸咎于傳統的所謂關系社會、熟人社會對權力的浸染,還是有必要反思權力不受監督的惡果?更何況,哪怕再微小的權力,在蝴蝶效應下,其每一次起心動念對社會同樣可以有無窮的危害,本案中無辜老者的慘死就是一例明證。
嚴格來說,此番疫情只是牽出郭某思減刑案中諸多問題的一個極其偶然因素,但正如此前云南“孫小果案”被牽出蘿卜帶出泥一樣,法網恢恢,一切徇私枉法都終要“暴雷”。
疫情是面照妖鏡,照出了個案中權力的扭曲、世事的無常,更凸顯出權力運行過程監督的價值。被疫情牽出的個案必須得到徹查,減刑假釋過程中的權力妄為必須遏制,個案的整體司法流程都要經受細節的復盤。